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会动态 > 工作动态
文献纪录片《长江支队:从太行到八闽》研评会召开
来源:官网    浏览:2549次     【字体:

7月30日,文献纪录片《长江支队:从太行到八闽》研评会以视频连线形式在北京、石家庄两地召开,与会专家领导对该片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给予积极评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丁伟主持会议并讲话。

丁伟指出,近年来,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落实省委宣传部“四个一批”工作要求,打造了一批精品力作,发挥了文化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

丁伟强调,要坚持正确创作导向,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要加强创作规划,把握重大时间节点,精心谋划,精准选题,打造一批展现时代风貌、彰显本地特色的文艺精品。要完善体制机制,统筹整合各方资源力量,强化政策保障和机制创新,完善精品扶持制度,调动文艺工作者创作积极性。要加强队伍建设,强化业务培训和实践锻炼,提升思想素质和能力水平,逐步完善人才梯队建设,培养一批文化名家。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胡占凡:

顶层设计精心选题成就精品力作

无论是河北还是央视,对这个片子、对这个选题慧眼识珠。从顶层的角度看,它所弘扬的主题正是我们党多年倡导的“为人民”的宗旨。虽然讲的是南下干部,但是最后讲的是中央的决策,是中央的政治洞察力。顶层设计和选题的精准是这部片子成功的基石。片子里的故事也很丰富,无论是采访的人物、事件脉络清晰,感人的情节大家都记忆犹新。这个片子的史料性填补了空白,丰富了我们的党史。创作风格继承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优良传承,又有所创新,整体的风格朴实厚重,以传统方式叙述为主,让人感觉到它很平和、很朴实,靠非常厚重的表现方式来征服观众。河北、邯郸历史、文化和红色资源丰富,这些资源已经渗透在中国人的骨髓血液当中,希望邯郸多出这样的精品力作。

国家广电总局重大理论文献影片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金德龙:

揭秘一段历史填补一片空白

该片选题独特,内容丰富。讲述了听党话跟党走,做好党交办的任务的主题。这个选题很独特,讲述了这么一件事情,讲述了这么一群人,内涵独特,内容丰富。该片史料准确,导向正确。涉及到中央决策,涉及到渡江战役及其他战役,涉及面很广。然而,故事的讲述牢牢把握住了导向的正确。该片情节真实,情感饱满。讲述了很多的细节,表现了真正的情怀。该片点面结合,填补空白。面是长江支队很多的过程,点有很多典型人物,这种点面结合使整个片子更具有立体感,更具说服力,能够很好的表现长江支队光辉历史。

河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史建伟:

学习先进守正创新创作更多文艺精品

第一,这是一部艺术展现红色基因,坚信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本片通过真实的革命事件,谷文昌等鲜活的人物,让我们深刻感悟到老一辈革命家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的革命信念,不怕牺牲,勇往直前革命精神,哪里需要到哪里的无私精神和克服艰难险阻,建设新中国的拼搏力量。

第二,这是一次坚持守正创新,大胆艺术创作的积极探索。双线叙事的螺旋式铺陈让画面和镜头在历史和现实中穿插对比,碰撞映衬,展现了革命精神薪火相传的深刻思想内涵,增强了观众的沉浸感、带入感,丰富了本片的艺术力和传达力。

第三,这是一个立足本地文化特色,打造优秀文化作品的范例。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在文艺创作中的独特价值,同时,善于聚合不同方面的优质资源。该片得益于国家广电总局,中国视协,中国记协,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等单位的关心支持,及省内相关部门齐心协力。把这些优质资源聚拢起来,形成优势的创牌效能,邯郸市委宣传部、邯郸广播电视台用心、用力、用情、用功。

河北省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

王离湘:

用艺术的形式擦亮民族的坐标

想到总书记的一句话:“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拍摄《长江支队:从太行到八闽》,挖掘展示南下干部的英雄故事,记录呈现伟大的历史,在新时代传播长江支队精神,其实就是用艺术的形式、艺术的形象擦亮了民族的坐标。用三个词来表述:及时、必要、巧妙。

及时,就是这部作品对南下干部历史抢救性的发掘,体现了历史责任感。必要,长江支队精神得到了弘扬,体现了时代使命。教育我们的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这个精神融入血脉当中,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巧妙,通过小人物带动,小视觉展示大事,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和艺术性。同时,打破了一般的纪录片平铺直叙的方式,巧妙解决了老干部年事高,行动不变的难题,对整部片子动态叙事,两条线重合,构成矛盾的冲突,这种选择也是独具匠心。

北京专家发言:

在寻访“初心”中锤炼“四力”本领

中国记协国内部副主任陈建平:长江支队很多人都牺牲在新中国成立的前夕,用鲜血和生命践行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现在健在的不足300人,纪录片记录的非常翔实,邯郸广播电视台主动挑起重担,拍摄这部文献纪录片,抢救这段红色历史。当年长江支队怀着革命热情创造历史,今天邯郸广播电视台摄制组怀着不忘初心的使命和责任担当抢救历史,记录历史。这是党的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在不同历史时期坚定宗旨意识,听党话,跟党走的生动实践。纪录片挖掘记录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感人事迹。

记录历史讲好故事

中广联合会副秘书长、《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常务副总编辑周然毅:该片让更多人了解了这段历史,采访的长江支队的老前辈都是90多岁高龄,这是抢救性的记录,非常有意义的。改片很好地反映了长江支队的精神,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听党指挥。长江支队的精神在今天也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尤其是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这个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主流媒体要讲好中国故事,地方媒体首先要讲好本地的故事,这是我们的使命和职责。无论是《周总理与娃娃剧团》还是《长江支队:从太行到八闽》,都是邯郸台承担这个使命的体现,为地方台提供了很有意义的借鉴。

一部平实有良知不炫技的纪录片

央视纪录频道副总监冯雪松:这是一部有良知的纪录片,一部不炫技不讨好的纪录片。纪录频道首轮播出,收视观众1925万。这4集当中,我们为南下干部的命运和无私的奉献所感动。在《壮别太行》我们看到的是心里有国家,没有自己的家,心里有国人,没有自己的人;在《南下南下》中我们看到他们是脚上、手上泥泞,心里干净的人;《建政剿匪》我们感受到他们是无杂念的人;《建功八闽》我们感受到他们对党忠诚的人,是敢担当、不退却的人,在他们的身上感受到一种金子般的光芒。这样一部纪录片的呈现是艰难的,这样扎实的一种呈现是艰难的,后面肯定有一个坚实的、扎实的创作团队。他们是学习南下干部英雄事迹的践行者。

以饱满的情感感动人

央视纪录频道制片人邓武:这部片子我看了三四遍,很受感动。我觉得一部好的片子首先要把故事讲好,这部片不仅故事讲得好,而且信息量很大。我常年做历史题材的纪录片,过去认为南下干部就是解放军南下之后,把一些干部留在当地。从这部片子中我第一次知道“南下干部”的真正含义。看这个片子让我感动的是,他们来到江苏是要接管上海的,最后决定让他们去福建,心情有些波动是很自然的。领导讲话后,大家都表示:一定要做纯粹的布尔什维克,这个细节是很感人的。

以微观角度反映重大历史画卷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影视处处长张军锋:通过深入的挖掘故事,让观众看到了一些被历史淹没的人和事,是这部片子的独特价值。这部片子抢救式地采访了一大批老同志,片中很多老同志都90多岁了,他们讲述的是70多年前的事,留下了一大批非常珍贵的口述影像史料。片子通过历史与现实这两条线互相交织碰撞,在空间、时间上碰撞出很多很有意味的故事。这些故事很朴实,很真实,也非常感人。太行山地区,华北这一代人们的乡土观念非常重,别离故土是一种很痛苦的事情,这些人当年响应党的号召,很多人南下之后就没有再回来。这方面片子做了很充分的表现,这也是这部片子能够吸引人,打动人的情感元素。

以人文视角再现历史的真实

中国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研究员郭芳:这部片子从内容上看,注重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让亲历者的讲述和后辈追踪的足迹相互穿插进行,体现出了历史文献纪录片传承和教育的社会功能;从表现形式上看,用图片和摄影、影像来再现历史的真实,整部片子可以说是一部走心的片子;追求史实,注重了思想性和故事的生动性,片中形成的多个故事点,使得历史更加鲜活、丰满、生动,发人深思,催人奋进。

娓娓道来讲述历史

《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著名评论家高小立:大批干部奔赴长江以南接管城市,这是我们国家早期举全国之力办大事最好的诠释。1949年初的南下是一次大规模的干部流动,是全国一盘棋,一切行动听指挥的生动诠释。从全国一盘棋的壮行出征,长途跋涉,到接管城市后的一系列工作,都体现了老一代革命家的初心,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纪录片是从一组老照片翻开历史,特别感人,一下子把当时要离开故土这样一种心情表现出来。邯郸台挖掘地域文化,尤其是红色文化,选材准确,叙事不拖沓,娓娓道来,亲切感人。

我觉得邯郸台可以在纪录片的沃土上继续开掘,继续讲好邯郸故事,讲好河北故事。

河北专家发言:

“三个结合”

支撑起作品的思想高度和叙事厚度

河北省广播电视局电视协会会长何振虎:该片通过深入挖掘,寻访和拍摄,使用了大量的同期声采访,日记、历史资料,故地寻访的镜头,真实地还原了那一段历史。片子有三个方面是成功的:第一,在于把长江支队的优秀传统的传承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实现了当代人和老一辈的革命精神的对话,这是它的思想内涵上的成功。第二,把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个性化的命运结合起来,形成了历史叙事的支撑,找到了一个历史叙事的支撑点,也找到了影象表达的支撑点。第三,展示长江支队的历史进程和记录当下的后人追寻前辈的过程,这两个结合起来。两条叙事线索重合于同一空间,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衔接。

精炼本土提升传播力影响力

河北省广播电视台总编辑李社军:第一,题材好。主题宏大,主线清晰,内容翔实,是对河北红色文化的深度挖掘,是对地方党史、革命史研究工作的有益补充和完善,也为新一代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提供了历史参照,进行了精神洗礼。第二,表初心。在追求事实全面、真实的基础上,在叙事上强调了故事化讲述,整体呈现出娓娓道来的风格,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带入感,4集内容每集以长江支队第二代回访父母足迹的形式展开,体现出红色基因的传承,使得整部纪录片更加鲜活和生动。第三,制作精良。采取了航拍镜头、跟拍镜头,真实再现记录了长江支队南下的足迹,镜头语言丰富,画面构图精美,体现出非常高的技术标准。摄制组历时两年,行程三万余公里,多次到北京、山西、福建等地采访他们的亲人、家属以及党史专家,体现了真实性和权威性。第四,传播广。在央视播出的同时,河北、河南、山西、福建四省联动播出,实现了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和精准化。

挖掘红色历史传承革命精神

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宋学民:这是一次对红色资源的挖掘。这段历史我们原来研究少,传播少。片子把长江支队报名、集训、出发、路途,一直到参与福建的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去考虑研究,把一个完整的事件呈现给大家。里边涉及到党史专家的讲述,长江支队队员的讲述,他们后人的讲述,把很多资料进行了很好展示,这是对历史资料的一次很重要的挖掘。这是一次历史精神的阐释,让我们传承革命精神继续前进。片子虽然没有说这种精神是什么,但是看后都感觉精神就在里面。最主要的精神特质是初心,这种精神值得我们传承。

一部小中见大有品质有温度的纪录片

河北影视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胜君:长江支队的创作无疑是对燕赵热土上无数可歌可泣红色记忆的又一次深入挖掘、艺术呈现和传承发扬。第一,题材独特,解密尘封历史。第一次将这个弥足珍贵的真实历史,这群勇往直前的热血英雄,可歌可泣的生动故事搬上了荧屏,填补了中国革命史和新中国成立史,我党组织史上关于南下干部研究的一段空白。第二,品质上乘,拍摄到位。全篇以“壮别、南下、剿匪、建功”四个篇章自成故事,以子女追寻父辈足迹展开叙事,以当年南下的老干部、老战士深刻的回忆增强带入感和历史感。期间历史影像与今天的现实生活不断对比、碰撞、映衬,让观众深刻的体会到当年长江支队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南下,在炮火中挺进,在艰难中抉择,在建设中奉献的平凡而又辉煌的历程。在题材风格和艺术表达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追求,赋予了该片厚重的历史感和强烈的冲击力。

深耕本土文化创作红色精品

邯郸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邯郸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王合章对该片的播出和反响情况进行了介绍。

该片从2018年9月开始创作到播出历时22个月,在省委宣传部、市委宣传部和各位领导、专家的指导下,创作摄制组三进山西,九赴北京,行程三万多公里,采访长江支队老同志及其后人代表。经省广电局和国家广电总局多次组织专家审查,在庆祝建党99周年这个重要节点于6月28日至7月1日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随后中广联交宣委和我台共同发起了“重走长江支队南下路”大型主题宣传报道活动。从7月1日开始,在全国百余家交通广播同步播出,让长江支队的故事再一次传遍大江南北。

      
  • Copyright © 2016-2022 福建省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历史研究会 版权所有 闽ICP备16012967号-1
  • 技术支持:海峡四度     联系电话:0591-87800127

  • 网站二维码

  • 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