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纪念园 > 追思
一张照片,一枚印章, 解开了一段尘封了63年的红色印记
来源:官网    浏览:2535次     【字体:

一张照片,一枚印章,

解开了一段尘封了63年的红色印记

 

 李国忠   邢立山   文/图

 

85岁的福建省民政厅退休干部刘世雄老人,几十年来一直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在自己有生之年,亲手把保存了63年的朱华烈士的一枚印章、一张连江县第二区全体工作人员合影照片等档案,交给朱华烈士的后人。这个美好的夙愿终于在2016年元旦前夕实现。

去年38日一早,我们一行专门来到福州市采访了刘世雄老人,并一起聆听了这位耄耋老人讲述朱华烈士的红色故事——

朱华,男,1918年出生在山西省霍州市沟西村。出生在雇工家庭,从小倍尝艰辛,他目睹了旧中国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天地茫茫,却无穷人的生路。为了翻身求解放,1943年毅然参加八路军领导的抗日救亡工作,任劳任怨,勤勤恳恳,他带领支前民工参加了解放霍县的战斗,参加了支援山西晋中歼灭阎锡山野战兵团的战役,得到领导和同志们好评,1945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边村村长,霍县一区抗日政府助理员,1946823日霍县解放后,调县民主政府任总务股长。19493月响应党中央号召“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号召,随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南下,到祖国的东南前哨——达福建省连江县任浦口区区长,亲历剿匪、反霸、减租、土改、一化三改等社会主义改造和连江县初期建设。1952年“三反”后任连江官坂区区委书记。他工作积极,认真负责,经常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深得百姓的赞誉。

朱华,一位年仅30岁的区委书记,把自己的生命永远地献给了八闽大地。这位牺牲于连江县的烈士,并被当地人咏念了几十年。

在山西霍州,其实大多数人并不熟悉他。

1949年南下时,冯村沟西的朱华主动报名南下,他时任县政府财粮股长,34岁,已娶妻生子。女儿芳桂7岁,儿子朱志杰2岁。     

翌年,生活在沟西村的孤儿寡母,家里的东西被人偷走许多,没了收成,只得给远在福建的朱华写信哭诉,回信让母子母女三人卖掉家产,举家南下福建。   

作为接管连江县的干部,朱华即任二区区长,彼时连江县土匪猖獗,在沿海、山区,断绝交通,抢劫财物,奸淫、烧杀、包围工作组,并不时袭击区公所,二区位于沿海突出部,距敌占的列岛最近处仅有三千米,海匪时有骚扰。他曾指挥了松坞、山坑一带的剿匪战斗,俘敌十多人,缴获手枪两支、步枪六支、子弹数千发。他还带领民兵和区中队,消灭了企图南下的“反党救国军”第十三支队,俘支队长及匪13人。

朱华同志经常深入乡村,了解群众疾苦,组织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生产。他走遍了浦口地区、官板地区的山山水水,深受群众爱戴。可以说,他为了实现自己立下的“为官板人民办几件实实在在的事”的誓言,耗尽了精力。1953年夏,连江县沿海地区遭遇大旱,官坂区是重灾区,刚刚插下的晚稻一片一片枯死,大片良田出现龟裂。朱华同志带领全区干部群众在县委派驻的工作队的帮助下,冒着高达摄氏40度平均气温,爬山进沟,找水源,开渠道,实施抗旱保秋。连续半个多月,日夜苦战,终因过于劳累,又得不到应有的营养,导致体质虚弱的朱华晕倒后三天三夜高烧不退,秘书刘世雄同战友抬着担架将其送至连江县医院被诊断为脑膜炎,稍微苏醒过来,他关心的还是“塘边溪的水有无流下来”,在场的同志深受感动。病情加重,虽又转送马尾,闽侯地区马江医院,经全力抢救无效身亡。连江县委派组织部长李盛林处理后事,并将朱华同志遗体安葬于福州苍前山公墓立碑永志。

连江人民为他举行了最隆重的追悼会,近千人含着泪,为英雄送别,作为同乡的南下战友段英力、成波平两人送上一副挽联“千辛万苦忠于党,风餐露宿为人民”。

追悼会后,段英力护送朱华爱人,11岁的女儿,7岁的儿子从官坂翻山至连江县城,乘船从福建返晋。

回忆这苦风泪雨,悲伤无限的场景,如今,已届古稀的朱华儿子朱志杰泣声放悲。

作为生于斯,长于斯,又于斯工作了30多年的本土干部,记者一直在档案部门工作,在闽采访的日子里,烈士朱华的名字时常令我震撼,我甚至为自己作为一名老档案工作者却鲜知这个人、这件事感到羞愧。

回霍后的第二天,在档案局的办公室,我们采访了朱志杰。

应当说,霍州地不大,人不多,和朱志杰亦是很熟识的,而这次见面,徒增了一份敬重。

采访是在沉闷的气氛中进行的。朱华牺牲后,返回霍州的母子三人相依为命,母亲由于巨大打击,精神恍惚,近乎崩溃。

1962年,远在福建的成波平、段英力给他母子写信。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在沿海掀起波浪,建议他们迁回朱华的遗骨。

这年,朱志华16岁,要去福建,连车费都没有,听人说民政局管这个事,他找到民政局,想要钱去福州,民政局一位姓郝的干部让他去车站问车费多少钱,他至今仍清楚的记得37.6元,对方给了他80元。

在福州,他与同行的舅舅受到了极为热情的招待。连江县书记、县长及南下霍州籍干部轮流接待,连江县政府以路费、抚恤费名义发给他们800块钱。他们又去朱华战斗牺牲的官坂寻访,当地人把朱华带领群众打出的井围起来,用于纪念。人们见到他都纷纷诉说着对朱华的怀念之情。

一个月后,他们迎回了朱华的遗骨。

我们问朱志杰,几十年来,作为烈士后代,家庭享受过什么照顾优待?面对提问,他不知如何作答。稍后,他讲述了一件事,1973年,他已是县委机关通讯员,因为没工分,村里停止了他家的口粮,他找到了时任县委书记,第一次讲了他父亲的故事,书记颇为同情,建议他找民政局,民政局问他,有无证明烈士的材料,他只得返回村里,和母亲在箱底找出“革命烈士证明书”。

民政局领导也颇为震惊,不解他们为何20多年从未提交此证明,随即电话告乡政府,在救济款下拨之前,让村里继续分给他们口粮。

一张鲜红的烈士证明,终未使他母子受断粮之苦。

这张令全家人满腔悲怀的烈士证,就这样在箱底一躺就是几十年,之后他们兄妹相继成家、工作,从未向组织提起“烈士”一事。

2015年底,福建长江支队研究会决定编撰烈士传,朱志杰姐弟从霍州驱车数千里再次返闽。当年同朱华在七区一起工作任秘书的刘世雄老人,听说他们到闽,特邀他们来到家里,这位从福建民政厅离休的老人,在福州鼓东路鼓东小区一座破旧的楼房内接待了姐弟俩。见面后,三人相拥而泣。老人不断的说道,你们怎么才来呀,南下干部在位时都是领导,几十年你们也没来找过,随后,老人轻轻的从书柜中找出一个档案袋,取出朱华在官坂的工作照,上面写着“连江县第七区全体干部摄影”;打开一个粉红色的小袋子,取出了一枚拇指大小刻着“朱华”二字的印章。60多年的岁月剥落浸湿,相片早已泛黄,但印章上朱华二字却依旧清晰可见——-

“朱华同志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关怀部下,乐于助人,胸怀宽阔,谦虚谨慎,与干部群众打成一片,各项工作搞得富有生气。他身体不好,组织上和同志们给他一点特殊照顾,他总是婉言谢绝,他穿的衣服破了,还是补了再补穿了再穿。用的一条牛筋(通花)皮带和手电筒,都是1946年解放霍县时缴获的。在朱华同志身上处处体现了党的优良传统,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贵品德——”已是中午时分,85岁福建民政厅退休干部刘世雄老人却还在津津有味地为我们讲述着这段红色故事。

 

(山西省霍州市档案局   李国忠)

      
  • Copyright © 2016-2022 福建省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历史研究会 版权所有 闽ICP备16012967号-1
  • 技术支持:海峡四度     联系电话:0591-87800127

  • 网站二维码

  • 网站二维码